古代衣服有口袋吗?放袖子里不会掉吗?

首先:袖子是有独特设计的。

古人为了方便放置物品又不掉出,对袖子做了独特设计——大袖的出手处开口收小。也就是说,大袖只有五分之一是开口的(供手伸出),其余部分是缝死的,这就相当于一个随身携带的巨型口袋。如果现在我们去参观寺庙,可以留意僧人们搭配袈裟穿的一种叫“海青”的淡黄色大袖服装(不是平时做便服穿的土黄色灰色窄袖袍服),这种服装是自明代常见男装便服“道袍”改良而来,所以至今还保留着这种袖袋的设计。

其次:袖子中藏的都是些小东西。袖中当然不会藏一袋米。不然很有可能“脱袖而出”。古人常说“袖珍”,说的就是袖子中藏着些小细软,比如钱财,手帕等。

再次:古人藏的比较“深”。这一个点,我们被电视剧误导了。我们在电视剧中常看到古人从袖子的很浅处掏出东西,其实古人往衣袖中藏东西,一般都藏的比较靠后,也就是在袖内的肘后位置。试想如果放置的太前部,显然在抬手和走步时犹如手提着两个沙袋,不便利,不实用,还不安全(容易掉出)。而靠后藏就安全多了,

最后:文雅的走路姿势。古人一般走路时喜欢将双手在衣袖内交叉置于胸腹前,一般不太会有大幅度的动作。所以即使他们抬手或者走路,一般也不会抖落一袖的银两。

▲电视剧中的古装大袖其实并不正宗,应该是一半以上开口缝死的。

(2)腰带:

除了“袖内乾坤”,古人还喜欢将物品悬挂在腰带上。除了挂玉,他们也会挂上钱袋、香囊、印信乃至刀剑。这个小妹就不多解释了,相信你们都从电视剧中见过。

(3)帽子:

其实帽子里也偶尔也会放些东西,但这个属于“旁门左道”,就像将钱藏在鞋子里一样。一般不太有人这么干,藏私房钱除外。

(4)行囊:

对于比较大件的随身物品,显然以上所说的3个方法都无能为力了。

▲宁采臣的行李箱。

所以古人发明了行囊。古代文人出行,一般行李和文房四宝,书本一类,都会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囊中。这个“行囊”,是一个缝制起来的长方形口袋。可以斜斜地挎在肩上。我们所说的“探囊取物”,就指的是“行囊”。

当然,宁采臣背的那个架子,也应该属于行囊范畴,或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“行李箱”。

西奇妹说:

其实我们所说的“口袋”对于古人来说可有可无,他们已经习惯于将东西藏在袖子里。因为确实方便又符合习惯,也就认同了,觉得没有必要去发明一个其他东西来代替它。

直到近代西方服饰传入我国,大家一看,哎?好像也挺好用。于是我们也就慢慢地接受了“口袋”的存在。

生活原本就是求同存异,海纳百川的。有更好的,为什么要排斥呢?

对此,你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给西奇妹,发表你的想法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作者:西奇妹

参考材料:沈从文,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。

本文由西奇博物馆原创发布。未经许可,严禁转载!

本文配图除特别注明,均来自于网络搜索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