错误认知会让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是有问题的,然后就不敢去做那个事情,或者对那个事情有偏见。
比如说不敢看别人眼睛,普通人不敢去看别人眼睛再正常不过了,眼神的漂移或闪躲,这是很正常的。
因为我害怕、我紧张,所以会下意识地把眼神挪开这是一个很正常表现的,但处于社恐状态的人们,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,认为逃避对视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是无能的、懦弱的。
甚至会想到我居然不敢和别人对视那我以后怎么做事,怎么在这个社会立足,怎么成家立业,自己的未来是不是完蛋了,把这个问题瞬间给夸大了无数倍。
这个时候就把不敢对视赋予了极其糟糕的意义,这就叫错误认知。
但知道了这些以后,我们该怎么改变呢?
如果仅仅是知道,下一次症状出现的时候,我们仍然还会产生这些想法,然后又开始相信这些错误的认知,即使告诉自己是不对的也很难纠正,这就是潜意识和惯性带来的影响。
所以我们首先要去理解,错误认识是怎么出现的,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,为什么你会有错误的认知?
2
原生家庭与错误认知
你在一出生的时候什么都是空白的,对外界充满了兴趣与好奇。但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又好奇,你的认知都是依靠感知觉获得的,而感知觉会通过幻想的加工形成一些认知。
例如说你出生没多久的时候,你的想法是只要肚子饿了,你就有奶喝。就是好像有那么一个东西,你一吮吸我的肚子就会变饱,这就是你最基础的认知。
所以我们小的时候的很多想法,是由你这个家庭环境给予的。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的,你就是什么样子的。
在婴儿时期,有人是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照顾的,一哭母亲就会过来,喂奶、换尿布、抚摸安慰;但有的人可能哭到嗓子都哑了,也等不到母亲的安慰。
那么这两个不同的孩子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。
前者可能会认为我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,内心充满安全感;
后者可能会对这个环境和世界感到失望,觉得自己不管怎么样也没有人会看到,内心的安全感严重不足。
长大以后,这种细微的不同就会拓展为更大的不同,如前者不管考得好还是差都能够得到母亲的鼓励,后者不管考多好,可能家里还是不满意,渐渐地后者就会比前者吸收到更多的负能量,也会更加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
3
错误认知的欺骗性
为什么错误的认知会带有欺骗性呢?可能有的人会认为错误认知只是一个想法,把这个想法解决就好了。
实际上错误认知不仅仅是一个想法,它是一整个认知体系的错误。
童童是一个很自卑的人,认为当他出现紧张不自然的时候,别人会不喜欢他,会觉得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这么紧张不自然的表现。
所以他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很担心自己做不好,渐渐地做事瞻前顾后、行为小心翼翼,然后越来越不敢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。
只要以这个认知为基础,那么发展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是错的,所以错误认知不是一个想法的问题,是一整套思维体系的问题。
而认知的欺骗性就在于这个体系是错的,但是你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。
就像有些人你会觉得看着很不舒服,不管对方是说好话还是坏话,都一样不喜欢他,但是对于他来说他已经调整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了,你还是能够觉察到对方这背后的态度其实是没有改变的,就算他在说好话,语气或者是神态仍旧透出了瞧不起的态度。
这就是错误认知对你的影响,你以为自己知道了、改变了,可能实际上还是没有。
而你的症状又会强化错误认知本来的错误,就像化学中的催化剂,加快反应的速度,使你更快得到产物,症状也是这样,加深了你的错误认知,使你在这条错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。
4
内心不稳加剧错误认知
在错误认知的欺骗下,如果你的内心不稳定,将会导致你无法识别错误。
症状产生的时候,内心是极度不稳定的,这种不稳定的状态让你没有办法去识别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这也是为什么当你想要接纳、不去对抗的时候,却怎么都做不到,因为在那个时候当下想法才是主要的,你只相信现在的状态。
加上你长期得不到正确认知的滋养,比如在家庭里面经常被打击、在学校人被攻击对,在社会里面被抨击,长期得不到尊重,得不到别人的认可。
渐渐地你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差劲,别人的攻击是应该的,别人的指责也都是正确的,好像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个错误。
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?你真的那么糟糕吗?你真的那么不好吗?
并不是。
5
方法论之不急于判断
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急着去判断。
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反应,问题出现的时候,你只需要告诉自己:
“我不要着急去判断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因为我现在还处在症状之中,任何的想法都有可能是错的,任何的想法都有可能是夸张的,所以我需要一点时间调整和思考一下”。
· · · End · · ·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