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实现“鸡蛋自由”了吗?古人可没有这个福,皇帝也不舍得吃鸡蛋!

鸡蛋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、吃的最多的一种禽蛋了,鸡蛋做法众多,美味又实惠,作为食材又非常百搭,因此家家户户都缺不了鸡蛋。

鸡蛋作为食材,到了今天,已经被我们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吃法,蒸着吃、煮着吃、煎着吃、炒着吃,无所不用其极,像西红柿炒鸡蛋、鸡蛋羹,以及各式各样的鸡蛋饼等等,大人孩子都喜欢吃,真可谓是个宝藏食材!

鸡蛋又有鸡蛋白与鸡蛋黄之分,古人对此认识尤深。如《本草纲目》云:卵白,其气清,其性微寒;卵黄,其气浑,其性温。精不足者,补之以气,故卵白能清气,治伏热,目赤,咽痛诸疾。形不足者,补之以味,故卵黄能补血,治下痢,胎产诸疾。鸡蛋白能润肺利咽,清热解毒,适宜咽痛音哑,目赤,热毒肿痛者食用。所以到了现在,很多人吃鸡蛋也很讲究,鸡蛋黄一种做法,鸡蛋清一种做法,不论怎么做,都能发挥食材的长处,美味又健康。

聊起鸡蛋,那就得说说古人是如何运用这种食材了,其实我们说的鸡蛋,古人可不是这么称呼的,鸡蛋在古代被称为:鸡子或鸡卵。鸡子出于《汉书》,《汉书》又称《前汉书》,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。也叫鸡卵,出于《吕氏春秋·明理》:“鸡卵多毈。”,由此可见古人也是喜欢吃鸡蛋的。

不过古人可没有我们现在过的惬意,早早实现了鸡蛋自由,在古代,鸡蛋还是比较珍贵的一种营养食材,一般穷苦人家可舍不得顿顿吃鸡蛋。鸡蛋大概8个一斤,以明朝某年间为例,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的话,一斤鸡蛋的价值大概能换50斤大米。以每人每天吃一斤大米来计算,一个鸡蛋的价值大概能值普通人一周的大米钱,可见其价值。

展开全文

近年来,通过对古墓的发掘发现,鸡蛋作为陪葬品也赫然在其中,足以看出鸡蛋在古代的价值和低位,在溧阳一座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大型土墩墓中,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一罐距今已2500多年的鸡蛋。

另一方面,古人单靠养鸡都能发家。据记载,汉朝时期已有养鸡专业户了,祝鸡翁祖孙数代养鸡千余只,“卖鸡与子(蛋),得千万钱”,因而致富。此外,在南北朝时代,据《南史·谢朏传》,谢朏在吴兴县令任期,为减轻农民负担,改“以鸡卵赋人,收鸡数千”来代替赋税,而现代,随着先进的养鸡模式和养鸡技术及饲料的发展,鸡蛋已是价格非常实惠的食材,旧时王谢堂前燕,早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。

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吃鸡蛋呢?《齐民要术》里写道:“炒鸡子法:打破,着铜铛中,搅令黄白相杂。细擘葱白,下盐米、浑豉,麻油炒之,甚香美。”这里说的跟我们现在的做法差不多,加上葱花豉油,用芝麻油来炒,看这做法肯定也非常好吃。《齐民要术》里也有煮鸡蛋的记录:“瀹鸡子法:打破,泻沸汤中,浮出,即掠取,生熟正得,即加盐醋也。”翻译过来也就是,把鸡蛋打破,放入沸水中煮了,熟了捞出来加盐加醋开吃。这个跟我们现在带壳煮鸡蛋就不太一样了。

《世说新语•忿狷第三十一》有这么一段:“王蓝田性急。尝食鸡子,以箸刺之不得,便大怒,举以掷地。鸡子于地圆转未止,仍下地以屐齿蹍之。又不得。瞋甚,复于地取内口中,啮破即吐之。”这大概可以说明:晋人有可能在吃鸡蛋时是不先剥壳的,应该是只破一小口,用筷子挑着吃。

关于鸡蛋,还有个特别有趣的故事,到了清朝,鸡蛋已经便宜了许多,清末李元伯《南亭笔记》里记录了一则“光绪皇帝吃鸡蛋的趣闻”。当时光绪小皇帝特别喜欢吃鸡蛋,每天都要吃4个。其实4个鸡蛋在当时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。只是清廷腐败昏暗,御膳房连皇帝的支出都敢揩油,4个鸡蛋开价整整三十四两银子。光绪有次与他的老师翁同龢闲谈,说道:“鸡蛋真好吃,可这东西这么贵,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?”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,知道宫里的内幕,内务府的杂碎们又在虚报价格,但又不方便明说,只好推脱道:“回皇上,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,偶一用之。否则不敢也。”那么当时光绪皇帝吃鸡蛋能一年可以吃多少钱哪?实话告诉你,可以吃掉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两白银。

鸡蛋由于廉价又富有营养,已经成为我们现在餐桌上的家常菜了,到现在我们都还保留着春分立蛋、立夏吃蛋的传统习俗。并且很多地方清明节也都有吃鸡蛋的习俗。这就是关于鸡蛋的趣闻,欢迎大家关注阅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